
![]() |
![]() |
|
![]() ![]() 「臺灣天仙果」,民間俗稱「牛奶埔」,全株均可利用,可作為賦予食品特殊香味或風味使用,具有相當的市場潛力,農業部於112年1月16日正式公告臺灣天仙果為林下經濟品項。為了讓部落居民更深入地了解臺灣天仙果的特性及栽植方法,工作站20日邀請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的特聘研究員、臺灣天仙果專家陳芬蕙博士,以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在福山里民活動中心為部落居民進行一場精彩的講座與栽植示範。
![]() |
![]() 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廚餘,幾乎都可以用來製作染料,植物染的技術在商周時期,就開始發展了。古代原色青、黃、赤、白、黑,稱為「五色」,其中由馬藍提取青色,茜草提取赤色,梔子提取黃色……等。自隋代起黃色成為皇帝衣服色彩,到了明清時期,染料還大量出口。由於現代的化學染料盛行,色澤種類多樣化,色彩牢固又便宜,進而取代了天然染料,但化學染對健康的傷害和環境的污染,不容忽視。今天邀請您一起來探索,染料植物色彩的奧秘
![]() |
|
![]() ![]() 每年5月為農村水保月,嘉義地區唯一的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就位於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內,為強化民眾對於水土保持及防災的正確觀念,嘉義分所5月18日舉辦「水保同樂會 攜手GO山林」活動。
![]() |
![]() 下月將迎端午節,民眾包粽常用月桃葉,煮熟可帶來淡淡香氣,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則在近年收集月桃種原,發現台灣野生有18種、其中12個是台灣特有種,共同特色是全株皆有香氣,彼此雜交普遍,代表此歷史悠久的民俗植物已被馴化。
![]() |
![]() |
![]() |
![]() |
||
---|---|---|---|---|
![]() 森林中的樹木會透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並將其長期固定於樹幹中,為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之重要角色之一。隨著巴黎協定之2050淨零碳排目標,具有負碳能力的森林所能扮演的角色受到各界的矚目。 ![]() |
![]() 京都議定書生效後,運用清潔發展機制而發展的碳交易市場隨之蓬勃發展。為減少毀林與植樹造林而提出的森林碳匯方法學與減量專案,被視為減緩氣候問題的重要手段。然而全球各地發展的碳標準與碳市場卻無法維持一定的查驗證品質與後續的監管,以致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屆滿前,許多可交易的森林碳額度被視為「垃圾或僵屍額度(junk credit / zombiecredit)」,參與森林碳交易的部門或企業在缺乏公信力的資 ![]() |
![]() 為鼓勵國內各產業儘早投入溫室氣體的減量工作,政府推出「溫室氣體抵換專案
管理辦法」,加強產業自願減量的誘因。森林為陸域生態系中重要的碳庫,又屬於自然碳匯中的一環,為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12項關鍵戰略中的策略之一,亦是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角色。「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為國內所發展的本土方法學,由於森林碳匯專案執行及計量方式複雜,技術門檻高,其中部分內容亦非廣受森林經營者或林農所詳 ![]() |
![]() 小葉魚藤 |
![]() 風箱樹 |
![]() 呂宋月桃 |
![]() 連珠蕨 |